行业报告 AI展会 数据标注 标注供求
数据标注数据集
主页 > 机器人 > 正文

BAT可能出现在中国机器人行业吗?

 

每个成熟行业的标志,都是有着行业巨头诞生,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行业领袖,他们的体量吸引世界眼球,他们的决策影响行业走向,他们的人才成为世界的人才,后续跟进者和创业者,以被这些行业巨头收购作为创业的最终点。

 

ABB、发那科,可以称得上是机器人行业的BAT企业,那么中国有可能诞生这样BAT级别的公司吗?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发展期,科技互联网热潮下,有了1%BAT、ATM的成长神话,那中国成长期的机器人企业,在这个资本愈发成熟的时代,最后会变成什么样?有没有可能像科技互联网一样,凭借庞大市场产生真正意义上引领行业巨头?还是如美国机器人市场一样,最终沦为资本巨鳄的附庸?纵观美国机器人从高潮到如今的历史,也许能让我们获得一些启示。

 

资本的狂欢

资本对于企业,是进入快速通道的最优路径,而收购对于一家规模成型的企业,也是对于自身发展不足的最好补充方式,收购后能有独立经营权则更符合创业者最初的期望。

 

美国的收购案,在企业发展史中的占比居高不下,据分析称,成熟的资本巨头频繁收购新生独角兽,或许也是阻碍其5G、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使其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

 

近日,福特就收购了一家位于密歇根州的名为Quantum Signal(量子信号)小型AGV机器人公司,该公司曾为包括美国军方在内的许多客户生产移动机器人,一直被誉为AGV领域的前沿独角兽企业。其专长是为机器人车辆构建远程控制软件,同时还负责为自主和遥控机器人系统提供备受推崇的模拟测试和开发环境。福特公司表示想利用其经验开发实时模拟和算法相关的自主车辆控制系统,以帮助建立福特的自动驾驶车辆的研究生产。

 

福特汽车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工业垄断组织。该消息发布后引起美国网友一阵哀叹,纷纷表示又一家有潜力成为机器人行业巨头的公司沦为资本巨鳄的食物。

 

美国的机器人公司,从概念刚开始提出,到如今也有非常长的历史。最老牌的机器人发源地,为何无法诞生ABB发那科那样的机器人巨头?

 

1962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然也并不缓慢。但无论是波士顿动力被软银接手,还是Rethink Robotics、Ank宣布倒闭,抑或Aethon彻底转型手术机器人,仿佛在美国这个商业气氛浓郁的土壤里,却长不出一个正经的机器人行业巨头。

 

市场的逐渐萎靡

其实在早期,借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红利,美国的刚性自动化装置在工厂占比就已经很高,能够满足大部分的生产需求,对于机器人额研发热情并不大,这也错过了一个新兴行业最好的发展时期,而只是在几所大学和少数公司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加上当时美国失业率高达6.65%,政府担心发展机器人会造成更多人失业,因此不予投资,也不组织研制机器人,导致资本对于产业的投资热情并不大。

 

7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和企业界虽有所重视,但在技术路线上仍把重点放在研究机器人软件及军事、宇宙、海洋、核工程等特殊领域的高级机器人的开发上,致使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后来居上,并在工业生产的应用上及机器人制造业上很快超过了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

 

号称美国第一的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更像是一个科技公司,更不是机器人公司。美国80%的GDP是由第三产业组成的,而工业(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6593万亿美元)占比只有19.06%,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值为0.1734万亿美元)占比仅有0.89%。

 

2018年中国(大陆)的第二产业增加值约为366001亿元人民币,折合55308.88亿美元,约为同期中国GDP总量的40.65%,中国的第二产业增加值约为美国1.45倍。

 

但说美国的工业空心化,这个说法也不对。美国目前和中国一样,拥有相当完整的工业体系,只是这个体系中的低端部分美国人看不上,把很大一部分低端产业转移到亚太地区。比如汽车行业,美国的高端轿车和重卡世界领先,但是把利润低的低端轿车和卡车逐渐转移,而用人少,利润高的大化工美国还是保留,例如人们比较熟悉的陶氏化学杜邦,埃克森美孚,但是,量大的普通产品美国也并不生产。 

 

美国工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达到最高数字,有将近20万产业工人,然后中国加入WTO一路下滑,资本家很多都将工厂转移到人力成本低的亚太地区,本国工人逐渐集中在软件和半导体行业,导致低知识层的普通民众受益不多。

 

因此,这也就导致了美国的机器人产业,大多都开始向着服务行业靠拢,例如Autonomous Solutions以及Aetho、IAM Robotics,所做的内容都不是在单一领域,其中Autonomous Solutions就涉及农业、消费、能源和矿业、安全、供应链五个领域,产品内容包括自动化农业、自动泊车等,仿佛不做点跟服务业搭边的领域,根本就不像机器人企业。

 

其原因用美国知名企业家形容的,你想在美国从事单一的工业领域,恐怕企业连一个电气软件工程师都找不到。导致机器人行业发展到最后,也没有哪家公司愿意去单纯做机器人。

 

中国的位置又在哪里?

反观国内,却很少出现波士顿这样学者气息浓郁的企业,残酷的市场很难允许波士顿这种学术性企业在大学以外的地方存活下去,更多的机器人相关企业如今的研究方向,也是朝着如何落地产业,如何理论商业化,把重心放在提升产品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阶段。中国创业往往在大学进行项目孵化,技术直接注入资本,有成熟的生产销售运营模式,在广泛的市场落地生存不太难。

 

中国作为被转移轻工业以及低端制造业的地区,很大程度上也正好把握住了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发展潮。通过促进消费等手段,提高工厂的积极性,从而催动了工业链的整体发展,和日本同出一辙。中国市场庞大的工业品和消费品需求量,也在随后催生了中国本土的工业制造领域巨头企业,也造就了一大批中小轻量化制造业工厂,B端市场的庞大需求,技术解析后,后发者迅速模仿跟随,也导致了机器人行业的蓬勃发展。

 

头部效应明显

很大程度上,巨头短时间内其专业程度和研发深度,远不如已经积累了一段时间的专业机器人企业,在行业的人才积累以及信息积累,也都不如纯粹的机器人从业人员 ,但是随着时间,其资本、资源、人才优势逐渐积累沉淀后发挥爆发,强者越强,也更愿意也更能投入成本去研发,两者差距越来越小,直到最后的超越。

 

错过发展红利期的美国,机器人企业却再无做到巨头的可能,一家企业想要成长,要面临更多的问题,首先美国市场的资本老绅士不会给新生企业太多机会。其次原始积累完成较好的传统老牌制造型企业,在逐渐利益阶层固化的时间段里,也阻止着后续新兴巨头的产生。 同时,美国早期入局的工业巨头企业,逐渐发现行业发展大趋势还是向着智能化转型,工业智能装备的巨大利润以及先发优势,诱使着他们自己也开始入局进行尝试,例如亚马逊等企业,跨界对于他们来说非常容易,通过自主研发和收购,短短几年时间就将原本的市场洗牌,也逐渐在机器人行业的人才市场迎头赶上,收购淘汰掉了低劣产能企业。目前中国机器人企业也已经出现跨界巨头的身影,但对于机器人企业,还有着成长时间。

 

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巨头跨界的成本会越来越低,企业所涵盖的业务面越来越广,企业规模壁垒逐渐叠加成为巨头企业的资本优势,新兴独角兽也很难跨越成长期成长为巨头。 同时,人才也在不足以支撑起中小企业的创业。类似美国这种成熟的,处于稳定期的资本市场,在行业整体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对于小公司的关注程度就自然变得非常高。往往他们通过收购、股权置换等手段,来获取某个新兴领域的领先人才,从而进行新业务方面的研究和拓展,也能够轻易仿照和购买到前者技术积累的成果。 巨头频繁跨界,人才的竞争也是收购加剧原因之一。

 

如福特本次收购中提到的,福特的主要兴趣似乎在于培养一些有经验的自主性人才,以及开发适合公路行驶的自动驾驶车辆(包括感知系统和虚拟测试环境)所需的非常具体的挑战。目前,SAIPS的团队人数增加了一倍多,达到30人,并搬迁到特拉维夫的一个新总部,在其最新雇用的员工中,特别关注引进强化学习方面的专家,希望借此全面铺开机器人和无人驾驶的市场。

 福特也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福特不是最早“睡”该公司的企业,但一直在密切关注该公司,并将利用其在开发与自主车辆控制系统相关的实时模拟和算法方面的经验,来帮助建立福特的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即服务平台以及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可见机器人小公司被巨头频繁挖人的无奈。

 

行业巨头与淘汰者

中国科技公司的搏斗已经显示了巨头的肌肉,腾讯阿里入局短视频,入局单车,逼走和收购新兴公司,已经是资本游戏的常态,只是在工业领域中国的巨头企业还稍显迟缓,或者政策的支持红利期,资本注入后的回收期拉长,还给了新生企业更多的成长时间。

 

但从中国机器人行业看来,中国的贸易壁垒确实在早期隔绝掉了很多巨头的原始资本侵入,虽然前面资本巨头的障碍并不如美国那般强,但部分类似福特这种传统工业巨头企业,为了布局物联网和智能制造,已经逐渐开始跨界以求优化产线效能,例如类似美的等相关行业巨头也纷纷开始收购机器人企业或者自主布局机器人,单一机器人行业人才往全工业领域外流情况开始出现,可以看到,这时距离机器人行业洗牌期的到来并不会太远。

 

但单一机器人智能制造的企业,在市场乱战下成长成为巨头,难度颇大,整个机器人历史,纯粹的机器人公司也就ABB与发那科规模成型,走完了从弱小企业变为独立巨头的成长之路,随后才能品牌效应不断深入,头部效应越来越强,成为机器人巨头,对于中国机器人企业的难度可想而知。 美国很多机器人企业,在随着资本撤退,巨头入场,并购洗牌的行业大发展进程中,很多企业也进行了智能制造行业领域的深耕和转型,逐渐向着医疗、零售等落地行业的切入,最终得以靠着专业领域的市场活了下来,或者被巨头公司进行了收购,最遗憾的恐怕是在距离成神一步之遥的门口,被遗憾的从内部击溃的支离破碎。 

 

因此,五到十年内机器人企业往哪走,是一个不得不去考虑的问题,是否细分领域落地行业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机器人都是一个广泛却又现实的命题。在面临转型期的当下,选择继续坚持单一的机器人之路以期待价而沽,还是深耕进入行业,打造行业口碑,这是走在转型节点的中国机器人企业不得不去面对的事实。

 

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SEM推广服务

Copyright©2005-2026 Sykv.com 可思数据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56871号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原创投稿   网站地图  

可思数据 数据标注行业联盟

扫码入群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